9月23日晚7时,春秋学社在主楼638会议室举办了《华夏边缘》读书会。本次读书会邀请到了best365英国体育在线2023级硕士研究生熊钰奇同学担任主讲嘉宾。会议由春秋学社刘越同学主持。
会议伊始,熊钰奇同学介绍了本系列读书会的目标,并根据与会同学的年级与对该书的了解程度,针对性地给出了阅读建议。随后,熊钰奇同学对本书写作背景进行了简要介绍。作者王明珂自小在台湾的眷村里长大,后来又独自在外求学,博士毕业后回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开始对青藏高原东缘的羌、藏族进行长期的田野研究。上述经历,让他对“边缘研究”有着特别的关注与思考。
接下来,熊钰奇同学将视角转向了全书的理论框架和方法。首先,她提出一个问题:界定和分类族群,应根据语言、文化、血统等体质与文化特征,还是根据人群的主观认同?熊钰奇同学指出,王明珂认为,族群应当是一个主观认同的范畴。为阐释这一观点的学术史背景,她梳理了当代对于族群界定的一系列社会科学理论,介绍了工具论、根基论、社会生物学等不同学说的相对优越性与理论缺陷。
基于以上对族群的了解和理解,熊钰奇同学进一步解释了本书的两大核心理论——“集体记忆”与“边界确定中心”。族群的本质由“共同的祖源记忆”来界定及维系。“集体记忆”,可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社会的结群,如家庭、家族或民族的一些基本问题。这种理解使我们重新思考在历史研究中所重建的“过去”本质如何。“边界确定中心”理论,在方法上着重于分析历史记忆中所表达的“我群”与“他群”边缘分野及其变迁。在王明珂看来,当我们在一张纸上画一个圆形时,事实上是它的“边缘”让它看起来像个圆形。族群边界的形成与维持,是人们在特定的资源竞争关系中,为了维护共同资源而产生。熊钰奇同学提出,以上理论对史料的解读与辨析极具启示意义。在阅读史料时,我们不仅要关注史料本身,更要聚焦史学文本的产生背景与生成过程。
最后,熊钰奇同学指出,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以动态的眼光看待问题。这对于理解本书作者观点,以及其他领域的史学研究都尤为关键。
本次讲座涵盖《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一书的写作背景、理论范式、核心内容、史料运用等方面,内容丰富、层次清晰、立意高远。在熊钰奇同学的讲解下,同学们对历史记忆与族群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相信本学期的中国古代史读书会对培养大家的史学思维和提升史学素养会有更多的帮助和启发。
最后,全体参会同学合影留念,本次读书会圆满结束。
(春秋学社新闻部)